2021年4月上海国际车展,没有一辆新车发布的特斯拉却成为了车展上热度最高的品牌。说得直白点,起因就是因为一次车主维权事件。
随着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件事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事态也是愈演愈烈,甚至是一发不可收拾的状态。考虑到屏幕前的您可能对于特斯拉事件只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先来梳理一下特斯拉事件的时间线。
2021年2月21日,张女士所购买的特斯拉Model 3由张女士父亲驾驶,在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根据张女士的亲身经历以及张女士父亲的反馈,张女士认为车辆“刹车失灵”。
3月15日,特斯拉给张女士提供的报告显示“车辆没有任何故障”;张女士不接受该报告,并要求专业、独立、可信赖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
4月19日,张女士连同其他两位车主一起,来到上海国际车展的特斯拉展台,随后张女士站在了一辆车顶上方,高喊“特斯拉刹车失灵”,最终被当地管理派出所带走。
4月20日上午,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发布通报称,张女士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一同前往的西安车主李女士被处以行政警告。
4月20日下午,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特斯拉绝不妥协”,并怀疑其背后有人指使。郑州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该案投诉人不同意第三方进行技术鉴定,要求“提供车辆发生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郑州)有限公司因担心数据被当事人用来炒作宣传造成不良影响,拒绝提供相关数据。
4月20日晚间,特斯拉发微博向维权车主致歉,并声称成立专门处理小组,专事专办,努力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尽全力的满足车主诉求,争取让车主满意。
4月21日上午,郑州市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成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郑州)有限公司立即出具相关行车数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督促指导地方依法处理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
4月21日晚间,特斯拉再次发微博,称已主动与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系,并将提供事发前半小时的车辆原始数据给第三方鉴定机构或政府指定的技术监管部门或者消费者本人。
4月22日晚间,特斯拉提交事故发生前30分钟的车辆原始数据以及通过媒体渠道公布1分钟的数据片段,并提供了纸质版与电子版两种形式的报告递交给张女士。
4月23日,安阳市交管支队回应“车辆超速”称一切以事故认定书为准,具体情况不方便透露。据了解,事故路段并没有测速摄像头,事故认定书也没有出现超速的认定。
汇总完各方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特斯拉的刹车并没有失灵,助力系统仍然在工作,但ABS的触发机制存在严重问题。
首先,本次事件特斯拉对外公开的核心资料就是事故前的行车数据,目前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轻易找到这份数据的Excel表格。其次,这份表格中的数据并不全面,主要体现在数据采样频率严重不足,关键数据丢失(驾驶员踩制动踏板行程等)。车主张女士表示这份数据并不是原始数据,这点合情合理,我也认为特斯拉给出的数据并不全面。不过根据特斯拉目前给出的资料,我们也大概可以还原事故发生前的现场情况。
事故还原:根据特斯拉公布的数据显示,整个事故过程为5.31秒,第0.8秒时,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车辆开始减速;在前3秒内,车辆速度一直保持下降,制动减速度匀速上升;在3.5秒时,车辆前后轴ABS系统被激活,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60Bar以上,这已经可以归为急刹车的范畴了;第4秒时,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被激活;第5.3秒时,车辆发生碰撞,碰撞时速约为48km/h,此时制动主缸压力大到了130Bar,属于非常非常急迫的紧急刹车了。
我们今天所有推论的前提都是建立在特斯拉提供的数据真实且准确的情况下(不全面也没关系,但一定是真实的),于是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这5秒左右的时间内,车速由118km/h下降到了48.5km/h。同时,制动主缸的压力从0一直升到了130Bar,根据微博和知乎大V手动画出的拟合曲线来看,整个过程比较平滑,符合规律,证明了刹车系统仍然在工作。
2.制动主缸的压力达到了130Bar,也证明了刹车助力系统也没有失灵,否则一个普通人几乎不可能踩出130Bar的制动主缸压力。
3.车辆触发ABS时,制动主缸压力在60Bar左右,这比较符合Model 3基础制动的设计值。但问题在于,车辆在触发ABS之后,最影响安全的车辆减速度却严重不足。根据插值算法,大概推算出此时车辆的减速度只有0.55g。从ABS触发开始直到车辆碰撞,车辆的减速度也持续且严重低于良好路面下ABS触发时整车应当具备的减速度(以Model 3为例,ABS触发时它的减速度应该在0.9~1.1g左右,一些媒体的测试数据证明了这点),最终导致了碰撞发生。
OK,推论到这里基本就可以明确一个事实了。特斯拉的刹车系统虽然还在工作,但显然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既然问题不在刹车助力系统,那能够让整车触发ABS,同时减速度仍然不足的原因大概率是来源于电子助力器的后端。
特斯拉所使用的刹车助力系统并不是常见的真空助力泵,而是由博世公司提供的ibooster Gen2电子助力器。这是一个非解耦式的电子助力器,通过解析驾驶员踩下踏板的制动行程,来驱动ibooster内部电机给主缸加压。
在本次事故之前,有很多车主和媒体都反应过特斯拉制动踏板变硬,踩不下去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来源是ibooster与ESC在ABS工况下共同导致的,因为在触发ABS后,ESC会关闭ibooster的进液阀,导致高压制动液无法通过电磁阀进入轮缸进行制动,在一些极端情况下,ESC的电机甚至还会把液体抽回ibooster主缸。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ibooster主缸异常高压的现象,而这时由于制动主缸压力太大,ibooster电机也无法继续推动主缸,并且ibooster是一个非解耦的助力器,所以与ibooster电机刚性连接的制动踏板就会出现无法推动、也就是刹车踏板变硬的情况。
理论上来讲,感觉到制动踏板变硬之后,只需要松开制动踏板,再踩下去就会恢复制动力,这也与很多特斯拉售后人员的表述相同。不过驾驶员在感到危险的时候,会下意识的猛踩制动踏板,这种操作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好端端的电子助力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是博世公司的产品不过关吗?
并不是,尽管目前没有太多的资料和信息证实,但我个人猜测这和特斯拉大规模重写了博世ibooster系统、ESC的底层和上层控制软件算法有关,尤其是ABS控制、电磁阀控制、ESC等等。为什么重写的原因,我思来想去可能只有一个——FSD,自动驾驶。
对于自动驾驶而言,博世ibooster系统简直就是神器,既高效还节能。但想要车辆具备高级的自动驾驶能力,刹车系统底层的算法重写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出现一些算法BUG,就可能会导致各种各样无法预测的危险情况,本次事故就是最好的证明。
另外,特斯拉AEB的介入时间也并非完全没问题。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车辆在第4秒触发了AEB信号,速度大约在75~76km/h,而车辆碰撞时的速度也还是高达48km/h,这个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真是制动了个寂寞。按照制动距离来推算,就算制动系统完好,碰撞估计也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目前的资料,以上的推论是比较合理的,但不排除一些意外情况,比如有媒体报道,事故路段的运输车、水泥罐车相当多,而且经常蛇皮走位、超速行驶,那么事故发生时,是不是因为沙石的原因导致轮胎抓地力下降而提前触发了ABS,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为什么我说负一定责任,而不是负全部责任呢?其实这还得回到现在的舆论风口上来。
坦白说,现在骂特斯拉已经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了,事情的真相被舆论裹挟着,飘到了很多人根本不在意的地方。假如以特斯拉发布的数据是真实有效为前提,那这就意味着张女士父亲所驾驶的车辆速度的确达到了118km/h,而国道的限速仅为60~80km/h。从数据上来看,张女士的父亲超速也是事实。
不仅如此,数据显示在事故发生前的30分钟之内,有超过40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同时车辆多次超过100km/h和多次刹停的记录。考虑到341国道上有红绿灯,40次的刹车记录尚且在合理范围内,但“带着父母和1岁多的侄女从旅游景区回家”在国道上以多次超过100km/h的速度行驶,这个事情本身就值得深思。
对此,张女士称特斯拉的数据造假,而我认为特斯拉顶多是隐瞒,造假的概率不大。一方面,如果真像张女士所说,车辆的速度为60~70km/h,那文章上述的所有内容都将不成立,而且还会得出一个“车辆在60km/h以下就触发了ABS”的结论,当天既无大雪也无大雨,这明显不符合常理。另一方面,车企造假这件事在普通人看来好像没什么了不起,但如果被有关部门发现,对于车企来说这几乎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更不要说特斯拉收集的还是用户最重要的行驶信息,所以特斯拉不能、也不敢造假,这关系着它的商业生涯。
张女士的父亲在国道上把车辆开到了118km/h,在碰撞前约33米仍然处于85km/h的车速,即使这辆车的刹车系统没有任何问题,这次碰撞也有极大的概率根本无法避免。
有人说刹车失灵和超速是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的确是这样,但张女士极力否认超速,如果主观意识上撒了谎,那么她口述的所有经过与标准都不再具有可信度。考虑到由于张女士一方确凿的证据不足,大部分全是口述,所以如果她的证词不真实,那整个事件也许都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特斯拉事件发展到现在,已经愈发的扑朔迷离了。在真相大白之前,我任何的猜测都只是合理推断,但如果官方的结论与我的推断不符,我也只能提前给双方道个歉了。
以上的这些分析和观点大都是基于现有的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在没有第三方权威机构做出定性结论前,所有现在这些看法都是可以存疑的。
但是我想有一个观点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就是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伴随着争议,问题,错误等等,正如特斯拉从出现以来,就一直是处在风口浪尖,在造车领域,科技领域,极客圈子,甚至财经市场都是炙手可热的话题点。特斯拉固然不是完美的,之前对待用户的方式也并不可取,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特斯拉对汽车行业的触动和改变。
从理性的角度,应该把对用户反映问题的处理方式与特斯拉本身的新技术区分开,后者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更多是起到积极地作用。回望汽车的发展史,也并非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开始就被接受和认可。
因此,在这样一个时候,我们对新技术,能够转变出行方式的尝试,还是要更理性和客观的看待,当然,特斯拉对于产品的问题也不应回避,积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保证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才是立足未来的根本。